行业新闻

Industry news

做一个善于共情的人

“我真的不清楚,他(她)为什么要这样做?”,这是我在做婚姻咨询中经常碰到的问题。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,是因为来访者共情能力不够,无法去真正理解对方的感受。每个人在自己的经历中,都会逐步形成认识世界的内部参考体系,而每个人的认识体系又是独特的。

   什么是共情?共情就是能够体验别人感受的能力。有共情能力的人,能进到对方的精神境界,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,能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,体验对方的感受,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。人们常常大声疾呼“理解万岁”,是因为要做到共情式的理解,并不容易,其原因在于,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内部参考体系出发,去推测、揣摩、评价另一个人,却完全忘了,对方也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内部参考体系。同一件事情,因为参考体系不同,不同的人,就有不同的认识。正如一千个人看《红楼梦》,会有一千个对林黛玉的认识。

   在家庭生活中,需要关注对方的感受。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感受,是处理好家庭关系的核心。对方是怎么感受的,这才是事实,很多来访者习惯地认为,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,但却不知道,这只是他眼中的“事实”,而不是对方的“事实”。只知道对方“说什么”,并不理解对方说这些话时的感受。我们看别人的事情,经常只是看到了表象,而不是事实。要想知道事实,就必须去了解对方的感受,这是最重要的事实。很多时候,对方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了,但来访者仍执着于自己的参考体系,用自己的参考体系去揣测对方的意思,这是让对方感觉不被理解的重要原因。

   家庭中容易出现冲突的另一原因是:对别人进行定性地评价。在来访者的参考体系中,自己永远处于中心地位,别人都被放在自己的参考体系上,是自己的分析对象,如果对方所思、所想、所做、所为和自己的参考体系不一致,批评、指责和抱怨随之而来,这都是来访者常用的工具,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。没有人喜欢这种评价,对于亲密关系来讲,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。太爱评价,并且偏爱批评,是阻断沟通的常见原因,对方一旦受到负性评价,感受就不会太好,也就失去了交流的兴趣。

   来访者之所以喜欢评价,是因为他们从小常常被父母指责,逐步习得了父母对自己的交流方式,这是一种“我行,你不行”的关系模式。在婚姻中,如果一个喜欢“我行,你不行”的人,正好碰上“我不行,你行”的配偶,两个人的关系也许能够达成一种平衡。但是,如果对方不认为“我不行”,那么这种关系就会触礁。并且,你的评价和对方自我认识一旦不一致,家庭矛盾就容易产生。评价并不是交流感受,交流感受才是人际沟通的目的。

   在家庭生活中,来访者还有种现象就是:喜欢急着出主意、提建议,忙着为对方“解决问题”,特别在亲子关系问题中,更为常见。实际上,对方根本不需要建议,只是借“问题”宣泄情绪,希望得到家人理解而已。有几位前来咨询的孩子,曾明确告诉我,家长的主意和建议太“小儿科”。家长经常从自己的参考体系出发,为孩子出主意,这会严重地妨碍共情的达成,其隐藏的含义是:我比你聪明!我不相信你有能力处理这样的问题。

   任何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背后,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,如果你觉得它荒诞,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。对方做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对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,这种感受往往是行为的原因。家庭的和睦,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,才是最重要的。为了说明这一点,可以看下面的例子:

  妻:累死我了,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,最后那个女的,挑三拣四,不懂装懂,烦死人了。
   夫:别理她,跟那种人生气,不值得。(提建议)
   妻:那哪儿行啊!顾客是上帝,是我的衣食父母!(觉得丈夫不理解她,烦躁)
   夫:那就换个活儿呗!(接着提建议)
   妻:你说得倒容易,现在找份工作多难啊!甭管怎么样,每个月我还能拿三千多块。都像你的活儿,是轻松,可是每个月那一千多够谁花呀?眼看涛涛就要上大学了,每年学费就万把块吧?!(觉得委屈,丈夫不理解,还说风凉话,开始抱怨)
   夫:嘿,你这个人怎么不识好歹?人家想帮帮你,怎么冲我来了?(也动气了)
   妻:帮我?你要是有本事,像隔壁小萍丈夫那样,每月挣个四五千,就真的帮我了。(评价和挖苦)
   夫:你不就喜欢几个臭钱吗?那你跟小萍丈夫过好了!(家庭冲突产生)

   这是一次糟糕的沟通,妻子只是想倒倒苦水,但丈夫把“苦水”当成问题,急着出主意“解决问题”。如果他学会共情,那将是另外一种情形:

  妻:累死我了,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,最后那个女的,挑三拣四,不懂装懂,烦死人了。
  夫:大热天的,再遇上个不懂事的顾客是够呛。快坐下来喝口水吧(把她平日爱喝的冰镇酸梅汤递过去。对妻子的感受表示理解)
  妻:唉,挣这么几个钱不容易,为了涛涛今年上大学,我还得咬牙干下去。(感到了丈夫的理解和关切,继续倒苦水)
  夫:是啊,你真是不容易,这些年,家里主要靠你挣钱撑着。我这个挣公家饭的人,看到你为家如此辛苦,也真不容易。(表示接受)
  妻:话不能这么说,涛涛的功课、人品,没有你下力,哪儿能有今天的模样?唉,我们都不容易。(妻子感受到了接受,也回报接受)哎,厨房里烧什么哪,这么香?
  夫:红烧排骨。(得意地笑)涛涛,别学啦,吃饭!你妈回来了。(幸福的家庭氛围开始出现)

   前一种是“错位的交流”,妻子想交流感受,想宣泄烦恼,丈夫却想“解决问题”,结果误解产生。后一种是共情式的交流,妻子郁闷得到丈夫的理解和接受,她也回报对丈夫的接受,烦恼在共情中就逐步化解了。

   我的体验是,来访者通常来做咨询,是因为缺乏发展和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能力,其中重要原因是不会共情。共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动力。要做到共情,需要学会换位思考,并善于倾听,同时表达尊重。如果太自我中心,就会失去这种的能力,并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。

   我的感受是,要真正了解别人的感受,并学会共情,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。太多的时候,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其他人身上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,有两个“知觉系统”在起作用:一个是自己的,一个是对方的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良好的共情都在阐明一件事:如何“离开”自己的知觉系统,如何“进入” 对方的知觉系统。如果,你渴望理解对方,就学会放下你的参考体系,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参考体系,这是学会共情最佳途径。获得这种共情能力的过程,也是让来访者成长的过程。

   如何才能做一个善于共情的人呢?写到这里,脑海忽然飘响苏芮《牵手》的歌词:“因为爱著你的爱,因为梦著你的梦,所以悲伤著你的悲伤,幸福著你的幸福,因为路过你的路,因为苦过你的苦,所以快乐著你的快乐,追逐著你的追逐……”

在线客服
联系电话

027-87658285

微信

扫一扫 联系我